本網站部分功能不支援IE瀏覽器,請使用Chrome或Edge等其它瀏覽器。

勞資糾紛怎麼辦?勞工與雇主必看!勞資爭議處理全解析

    內容大綱
勞資雙方有糾紛怎麼辦?本文整理5種常見爭議,詳解調解、仲裁、裁決程序,並於文末提供勞資糾紛注意事項及告訴您勞資顧問與律師差異,讓您面對勞資問題從容應對。
面對勞資衝突時,不知道該怎麼辦?本文將以法律的角度進行介紹,分享五大情境對應適用法律、常見的勞資爭議,並拆解「調解、仲裁、裁決」三種救濟途徑。文末提醒讀者面對勞資糾紛時該注意什麼、勞資顧問與律師該找誰等常見問題。面對勞資衝突時,不知道該怎麼辦?本文將以法律的角度進行介紹,分享五大情境對應適用法律、常見的勞資爭議,並拆解「調解、仲裁、裁決」三種救濟途徑。文末提醒讀者面對勞資糾紛時該注意什麼、勞資顧問與律師該找誰等常見問題。

 

一、勞資相關的法律有哪些?5大情境適用法律你必須知道!

 

勞資雙方在工作的過程中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,因此在台灣勞資雙方皆受到多部法律規範,無論是勞工或雇主,面臨相關問題時,可以找尋對應的法律規範保障自己的權利,以下說明:

適用情境

適用法律

說明

工作日常

勞動基準法

規範工時、工資、加班費、休假、資遣、解雇等基本勞動條件,是勞資糾紛最常依據的法律。

工作保障

勞工保險條例勞工退休金條例

保障勞工在失能、老年、死亡或退休時的基本生活安全。

工作環境

職業安全衛生法

要求雇主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,避免職災、霸凌等情況發生。

性別相關

性別平等工作法

保障職場性別平等,無論是招募、升遷、給薪或育嬰,都給予平等待遇,避免性別歧視與性騷擾事件。

勞資糾紛

勞資爭議處理法勞動事件法

針對勞資爭議的專屬訴訟程序,提供勞資雙方明確的維權程序,若是行政機關(地方政府),適用《勞資爭議處理法》;若是司法機關(法院),適用《勞動事件法》。

 

透過以上五種情境,勞資雙方在職場上所面臨的問題大部分都能解決,但若是「團體」有勞資爭議時,須採用「勞動三法」,其中包含《工會法》、《團體協約法》、《勞資爭議處理法》所對應的保障權利分別為「團結權」、「協商權」、「爭議權」。

 

二、勞資糾紛類型有哪些?5種常見的勞資糾紛

 

勞資糾紛在實務上類型繁多,以下5種常見的勞資糾紛進行介紹:

 

(一)、工時與工資

 

工時與工資方面的爭議,可說是勞資糾紛中最多的一種,其中不乏超時加班卻未依法給付加班費、雇主違法扣薪、遲延或積欠工資等情況。依勞基法§24規定,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間者,其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,需依本規定之標準加給,否則勞工得申訴並要求補償;且依勞基法§22§26規定,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勞工雇主不得未經勞工同意逕行扣薪,亦不得預扣勞工工資作為違約金或賠償費用。

 

(二)、不當解僱或資遣

 

在解僱與資遣的部分,不少人都曾遇過被解雇的情況,甚至是老闆解雇時卻不願意支付資遣費。其實,勞基法§11§12已經有明確規定勞資雙方可不經預告終止僱傭關係的條件有哪些:

 

資方

勞工

情境

  1. 歇業或轉讓時。

  2. 虧損或業務緊縮時。

  3. 不可抗力暫停工作在一個月以上時。

  4. 業務性質變更,有減少勞工之必要,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。

  5. 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時。

  1. 簽訂勞動契約時為虛偽意思表示,像是知道自己不符合工作條件,卻刻意隱瞞,使雇主誤信而有受損害之虞者。

  2. 對於雇主或同事,實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之行為者。

  3.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,而未諭知緩刑或未准易科罰金者。

  4. 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,情節重大者。

  5. 故意損耗機器、工具、原料、產品,或其他雇主所有物品,或故意洩漏雇主技術上、營業上之秘密,致雇主受有損害者。

  6. 無正當理由繼續曠工三日,或一個月內曠工達六日者。

 

(三)、勞動契約

 

勞動契約是勞資關係的基礎,但在實務中,不少雇主僅以口頭約定或模糊條款規範工作內容與工資,導致爭議不斷。無論是全職、兼職,甚至派遣勞工,在確定雇傭關係時,建議簽訂明確的書面勞動契約,並確認符合《勞基法》最低標準,以保障勞工權益。

 

(四)、職場霸凌或歧視

 

近年來職場霸凌與歧視案例越來越多,逐漸受到重視,常見的霸凌包括主管或同事長期言語羞辱、排擠,或因性別、年齡、身心障礙等因素在職場給予差別待遇。若是這樣的情況,可依《性別平等工作法》及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,雇主有義務防止歧視並處理相關申訴,否則將面臨行政處罰或民事賠償責任。

 

(五)、職場安全與衛生

 

職安問題是雇主不可忽視的義務,依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規定,雇主須要提供勞工安全的工作環境,若因設備不足、缺乏防護措施導致勞工職災,雇主必須負擔損害賠償責任,若是情節嚴重(重傷或死亡),可能會面臨刑事責任。

 

三、勞資糾紛怎麼辦?調解、仲裁、裁決3種方法說明

 

若是公司內部設有申訴管道或是人資單位,您可先向相關管道提出申訴,確認該事件公司內部是否有意願處理;若是申訴無效後,後續您可聲請調解、仲裁、裁決,維護自己權利:

 

調解

仲裁

裁決

適用法律

勞資爭議處理法§9

勞資爭議處理法§25

勞資爭議處理法§39

性質

自願協商

準司法程序

行政救濟

提出方式

單方提出聲請

雙方合意提出

單方提出聲請

主持單位

地方勞動(工)局處人員或調解委員會

仲裁委員會(須具法律或勞工專業背景)

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

結果效力

雙方同意才成立,結果具契約效力

若屬勞資權利事項,可視為與法院判相同效力;若屬調整事項,可視為契約效力

若屬私權爭議,可視為民事判決相同效力;若屬行政法規,則視為行政處分 

優點

程序簡單、費用低廉、快速

結果具強制力,避免冗長訴訟

有公權力介入,程序較正式

適用情境

工時/工資爭議、加班費、不當解僱

同調解情境,可於調解不成立後共同申請。

勞保給付爭議、退休金計算、職災補償

備註:依勞動爭議處理法§5規範,權利事項是指勞資雙方當事人基於法令、團體協約、勞動契約之規定所為權利義務之爭議(如:加班費、工資、不當解雇等);調整事項是指勞資雙方當事人對於勞動條件(如:加薪、延長午休等)主張繼續維持或變更之爭議。

 

(一)、調解

 

勞資爭議初期可嘗試與對方溝通,因此選擇調解是最佳做法,透過中立的第三方協助,讓雙方坐下來談,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。當事人向地方勞動(工)局處提出申請後,可選擇「指派調解人」或「組織調解委員會」兩種方式,若選擇前者,地方單位會直接指派調解人員進行調解,通常調解速度較快;若選擇後者,勞資雙方可各挑選一人,組成3-5人的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。若調解成立,調解書面文件具契約效力,若對方事後未執行,可持該文件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。

 

(二)、仲裁

 

若是雙方不願調解,或是調解不成立,可共同向當地政府申請勞動仲裁,進行方式與調解相似,可選擇「獨任仲裁人」或「組織仲裁委員會」,仲裁若屬勞資權利事項,結果可視為與法院判相同效力;若屬調整事項,則與調解相同視為契約效力。

 

(三)、裁決

 

若是雇主牽涉到工會規範的不當勞動行為,可向勞動部申請裁決,進行方式為由勞動部組成的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進行調查,若裁決內容屬私權爭議,結果可視為與民事判決具相同效力;若屬行政法規,則視為行政處分,不服可再提行政訴訟。

 

四、處理勞資糾紛時我該注意什麼?掌握3大重點不慌張

 

勞資,勞資糾紛,勞資爭議

面對勞資糾紛時,不知道該怎麼辦?以下3點務必記住,後續進行時會較為順利:

 

 

(一)、保存證據

 

在勞資糾紛中,證據往往是決定勝敗的關鍵。若是自己在公司受到不公待遇時,針對遇到的情境保留證據,像是勞動契約、薪資單、打卡紀錄、匯款憑證,以及日常工作指令的對話紀錄等。這些資料能清楚證明工時、薪資及工作內容。

雇主方面,也應留存勞動契約、薪資發放明細、考勤紀錄與工作規則,以便在爭議發生時證明自身管理措施符合法令。若雙方缺乏完整證據,往往會陷入口說無憑的僵局,增加處理難度。

 

(二)、注意法律時效

 

勞資爭議的請求權在法律上有時效限制,若未在期限內行使,就可能喪失權利。以下整理常見的勞資糾紛的法律請求時效:

勞資糾紛項目

請求時效

職災、勞健保/就業保險給付

2年

工資、休假、加班費、退休金

5年

除此之外,若是像職場霸凌這類案件,若屬刑事案件(如:公然侮辱、誹謗),須於6個月內提出;若是民事的損害賠償,則依民法§197Ⅰ「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,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,自有侵權行為時起,逾十年者亦同」。

 

(三)、調解程序優先

 

與公司發生勞動糾紛時,往往不知道到底該如何踏出第一步,這邊建議您在保存證據後,可向公司內部申請管道反映,若是公司不處理,則可優先採取調解,向當地的勞動(工)局處申請,避免訴訟的曠日廢時,花費較高,透過調解能在短期內快速了解雙方想法,若調解不成,再考慮進入仲裁或訴訟程序。

小提醒:若是爭議屬調整事項,無明確的違法、違約事項,無法透過法院進行判決,只能透過調解或仲裁方式進行喔!

 

五、勞資糾紛該找律師嗎?勞資糾紛律師推薦

 

「加班費需要請律師追回嗎?」

面對勞資糾紛發生時,通常第一時間會猶豫是否需要律師,但其實是否需要律師介入,取決於案件的爭議性與金額大小。一般來說,若只是單純的薪資爭議或加班費問題,可以先透過勞工局申訴,由調解委員會協助處理。但若涉及不當解僱、職災賠償、性騷擾、職場歧視,甚至金額龐大或程序複雜的案件,建議諮詢律師,因為律師熟悉法律條文,且擁有豐富經驗,能協助您蒐證、審閱勞動契約、代理調解或訴訟,讓您在法律框架下取得最佳保障。

 

勞資顧問vs.律師要找誰?

處理勞資爭議,除了找尋律師外,目前還有勞資顧問可提供相關服務。但到底要找誰?以下進行兩者差異比較:

 

律師

勞資顧問

專業知識

經考試合格並具律師資格的法律專業人員,熟悉勞資相關法律,甚至曾處理勞資糾紛訴訟

具備勞資相關的法律知識,通常會考取人資相關證照

服務範圍

勞動契約審閱、法律顧問、調解代理、法院訴訟代理

提供勞基法合規建議、薪資制度設計、員工管理規範

處理糾紛

具備訴訟代理權,可正式代表當事人於法院或調解程序出席

可協助事前預防、行政申訴輔導

適用情境

爭議發生、涉及解僱、資遣、職災、重大金額賠償時

預防性質、制度建立、協助HR合法管理勞動關係


 

勞資糾紛律師推薦

勞資糾紛若需要律師協助時,選擇專業律師至關重要。可道律師事務所擁有豐富的勞資爭議處理經驗,無論是積欠工資、加班費、不當解僱,或是職災與職場歧視問題,皆能提供從調解、仲裁到訴訟的一站式法律服務。其律師團隊具備法律專業背景,能協助勞工維護權益,也能協助企業建立合法的勞資制度。若您正面臨勞資爭議,歡迎尋求可道律師事務所的協助,我們將提供最專業的法律支援。

 

勞資案例分享:

勞工試用期滿後雇主不續聘是否可以請求資遣費?

試用期滿後就請員工「走人」合法嗎?

 

六、勞資常見問題

 

Q1:勞資糾紛發生時我該怎麼做?


通常建議先嘗試與公司內部協商,因為許多誤會或管理疏失,可以透過溝通快速解決,節省雙方時間與成本。但若協商無效,勞工可進一步向所在地勞工局提出申訴,由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主持調解。調解具有法律效力,且多數案件能在短期內獲得解決,若調解仍不成,才進一步考慮仲裁或訴訟。

Q2:勞資爭議只能透過法院處理嗎?


不一定,除了與公司自行協商外,您還可選擇調解、仲裁及裁決三種方式,通常程序上比法院快速,且在結果上也都具有一定的效力。須注意的是,法院只能針對勞資爭議中的「權利事項」(即基於法規、團體協約或勞動契約有違法或不履約所導致的爭議)進行判決,並非所有爭議都能透過法院處理喔!

Q3:勞資糾紛走法院訴訟通常需要多久?費用大概多少?


依案件複雜度不同,勞資訴訟時長約數月至1年不等。若案件涉及證據爭議或雙方攻防激烈,甚至可能更久。費用部分,除了法院的裁判費(依訴訟標的金額進行收費),若訴訟過程中聘請律師,還需支付律師費。因此在成本考量上,建議金額較大的案件再進行訴訟,避免整體成本過高的問題。

 

🪄 您有勞資相關的問題嗎?可道律師事務所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服務,由專業律師團隊協助處理,確保勞資雙方權益不受侵害。